企業做網站 + 小程序:全流程問題、所需資料與注意事項指南
對企業而言,同步開發網站和小程序能形成 “PC 端 + 移動端” 的完整數字化矩陣,但從需求梳理到上線運營,全流程會涉及諸多交叉問題與細節。以下按 “前期準備→中期開發→后期上線” 的邏輯,拆解每個階段的核心問題、必備資料與避坑要點,確保項目高效推進。
一、前期準備階段:明確目標與規避 “需求模糊” 問題(1-2 周)
(一)最易遇到的 3 個核心問題
需求混淆:網站和小程序功能 “重復堆砌”
很多企業會陷入 “網站有的功能小程序也要有” 的誤區,比如網站做了復雜的產品展示,小程序也照搬,導致開發成本翻倍,卻忽視兩者特性(網站適合深度內容,小程序適合輕量化交互)。
定位不清:不知道 “先做哪個” 或 “重點做哪個”
資源有限時,糾結 “先開發網站還是小程序”,或兩者投入平均用力,最終都沒做出核心價值(如 B2B 企業更需網站做 SEO 獲客,餐飲企業更需小程序做掃碼點餐)。
預算失控:沒算清 “聯動開發” 的隱性成本
以為網站 + 小程序的成本是 “1+1=2”,實則忽略兩者數據互通(如用戶賬號同步、訂單數據共享)的開發成本,后期追加預算導致項目停滯。
(二)必須提前準備的 6 類資料
資料類型 |
具體內容 |
用途說明 |
企業基礎資質 |
營業執照掃描件、法人身份證正反面、對公賬戶信息(個體戶需個人銀行卡信息) |
用于網站備案(國內服務器必須)、小程序賬號認證(微信 / 支付寶等平臺) |
品牌視覺資產 |
Logo 源文件(AI/PSD 格式)、品牌色值(如 #FF6700)、字體規范、宣傳圖素材 |
確保網站和小程序視覺風格統一,避免后期反復調整設計 |
核心需求文檔 |
網站需實現的功能(如產品庫、新聞板塊、在線咨詢)、小程序核心場景(如拼團、打卡) |
明確開發范圍,避免 “邊做邊加功能”,附優先級標注(P0 = 必須有,P1 = 后期迭代) |
內容素材 |
企業簡介、產品詳情(文字 + 圖片)、聯系方式、資質證書(如 ISO 認證) |
減少開發后期 “等內容” 的延誤,網站首頁和小程序核心頁面需提前填充基礎內容 |
現有系統信息 |
若需對接 ERP/CRM 系統,提供系統接口文檔、數據格式說明(如訂單字段、用戶 ID 規則) |
確保網站和小程序能與現有業務系統打通,避免數據孤島(如小程序下單后 ERP 同步庫存) |
目標用戶畫像 |
用戶年齡、使用習慣(如客戶更愛用手機還是電腦)、核心需求(如查資料還是直接下單) |
指導功能設計(如用戶多為年輕人,小程序需強化互動;用戶多為企業客戶,網站需做產品參數頁) |
(三)3 個關鍵注意事項
先做 “功能分工”,再談開發
按 “特性匹配需求” 原則拆分功能:
網站:承擔 “品牌展示 + 深度內容 + SEO 獲客”,重點做產品詳情頁、行業博客、企業資質板塊;
小程序:承擔 “輕量化交互 + 場景化服務”,重點做掃碼點餐、拼團裂變、會員打卡等功能;
例:零售企業網站做 “全品類產品庫 + 會員積分查詢”,小程序做 “附近門店導航 + 掃碼買單”,避免功能重復。
優先確定 “數據互通范圍”
提前明確網站和小程序需同步的核心數據(如用戶賬號、訂單記錄、會員積分),讓開發團隊在架構設計階段預留接口,避免后期返工(數據互通開發成本約占總費用的 15%-20%,前期規劃能節省 30% 時間)。
預算拆分:預留 10% 應急資金
網站 + 小程序的總預算建議按 “網站 40%+ 小程序 40%+ 數據互通 10%+ 應急 10%” 拆分,應急資金用于應對需求微調或技術難題(如備案失敗需更換服務器、小程序審核不通過需修改功能)。
二、中期開發階段:控制進度與規避 “質量失控” 問題(4-6 周)
(一)最易遇到的 4 個核心問題
進度不同步:網站和小程序 “一個快一個慢”
比如網站已完成設計,小程序還在改需求,導致后期無法同步測試數據互通功能,整體上線時間延誤。
溝通斷層:開發團隊 “各做各的”
網站開發團隊和小程序開發團隊缺乏協同,比如用戶賬號規則不一致(網站用手機號登錄,小程序用微信授權),后期數據同步時出現大量錯誤。
設計不統一:品牌視覺 “分裂”
網站用藍色主色調,小程序用紅色主色調,或按鈕樣式、字體不一致,削弱用戶對品牌的認知統一性。
測試敷衍:只測單一平臺,忽略聯動場景
單獨測試網站能正常下單、小程序能正常支付,但沒測 “網站下單后小程序能否查看訂單”,上線后發現數據不通,用戶投訴激增。
(二)開發過程中需補充的 3 類資料
接口對接文檔
若由不同團隊開發網站和小程序,需提供統一的 “數據接口規范”(如用戶登錄接口、訂單查詢接口的參數格式),明確對接責任人(建議企業指定 1 名產品負責人統籌兩邊開發)。
內容填充清單
按頁面拆分的內容需求(如網站 “關于我們” 頁面需 500 字企業簡介 + 3 張團隊照片,小程序 “我的” 頁面需顯示會員等級 + 積分),標注交付時間,避免開發完 “等內容”。
測試用例清單
整理 “聯動測試場景”(如 “網站注冊→小程序登錄”“小程序下單→網站查訂單”“會員積分在兩端同步更新”),共 10-20 個核心場景,確保測試覆蓋關鍵鏈路。
(三)4 個關鍵注意事項
建立 “雙平臺同步進度” 機制
每周召開 1 次聯合例會,網站和小程序開發團隊同步進度(如 “網站完成產品庫開發,小程序下周做訂單接口對接”),用甘特圖標注關鍵節點(如 “第 3 周完成數據互通測試”),避免進度脫節。
設計稿 “先確認統一規范,再分平臺細化”
先確定跨平臺通用規范(如按鈕圓角統一為 8px、標題字體統一為微軟雅黑),再讓設計團隊分別出網站(PC 端適配)和小程序(移動端適配)的高保真圖,確認后再進入開發,避免后期視覺調整。
測試分 “三步走”,重點測 “聯動場景”
第一步:單平臺自測(網站測頁面加載、小程序測功能按鈕);
第二步:聯動測試(按提前準備的測試用例,測數據同步是否正常);
第三步:用戶體驗測試(找 5-10 個目標用戶試用,反饋 “操作是否順暢”“是否有看不懂的功能”)。
服務器資源 “統一規劃”
若網站和小程序用同一套后端系統,優先選擇能同時支持 Web 和小程序的云服務器(如阿里云 ECS、騰訊云 CVM),按 “預估用戶量 ×2” 配置初期資源(如預計 1000 日活,選 1 核 2G 內存),后期可彈性擴容,比單獨買兩臺服務器節省 30% 成本。
三、后期上線與運營階段:規避 “上線即閑置” 問題(持續進行)
(一)最易遇到的 3 個核心問題
上線延誤:網站備案 “卡進度” 或小程序審核 “反復被拒”
網站備案需 7-15 個工作日,若未提前準備資料(如法人實名認證失敗),會導致備案延期;小程序審核因 “隱私政策不合規”“功能涉及違規”(如誘導分享)反復被拒,錯過營銷節點。
運營脫節:網站和小程序 “各管各的”,沒形成協同
網站做了 SEO 優化帶來流量,卻沒引導用戶關注小程序;小程序做了拼團活動,網站上無任何宣傳,導致兩端用戶無法互相轉化。
數據閑置:沒做 “跨平臺數據分析”,不知道優化方向
只看網站的 PV/UV、小程序的日活,卻沒分析 “網站來的用戶是否轉化為小程序用戶”“小程序下單的用戶是否在網站查過產品”,無法優化運營策略。
(二)上線后需持續準備的 2 類資料
運營素材庫
按 “平臺特性” 準備內容:網站需定期更新行業博客、產品動態(用于 SEO);小程序需準備活動海報、優惠券素材(用于社群裂變),且素材視覺風格與前期品牌規范保持一致。
數據分析模板
制作跨平臺數據統計表格,核心指標包括:
核心指標 |
計算方式 |
用途說明 |
跨平臺用戶轉化率 |
(網站引導至小程序的用戶數 / 網站總訪客數)×100% |
評估網站對小程序的引流效果,若過低需優化網站引導入口(如首頁加小程序碼) |
跨平臺訂單同步率 |
(網站與小程序同步成功的訂單數 / 總訂單數)×100% |
監控數據互通穩定性,若低于 95% 需排查接口問題 |
雙平臺用戶留存率 |
(第 7 天同時活躍于網站和小程序的用戶數 / 首日雙平臺活躍用戶數)×100% |
評估用戶對雙平臺的依賴度,若過低需設計聯動運營活動(如雙平臺簽到得雙倍積分) |
(三)3 個關鍵注意事項
網站備案 “提前 1 個月啟動”
國內服務器必須完成 ICP 備案才能上線,提前準備營業執照、法人身份證、真實性核驗照片(部分省份需幕布拍照),選擇服務商時確認 “備案協助服務”(如阿里云有專人指導,可縮短備案時間),避免因備案延誤小程序同步上線。
設計 “跨平臺引流鏈路”
網站→小程序:在網站首頁、產品詳情頁插入小程序碼,附 “掃碼領專屬券”“小程序下單免運費” 等鉤子;
小程序→網站:在小程序 “我的” 頁面加 “查看更多產品” 鏈接,引導用戶到網站瀏覽深度內容(如行業白皮書);
例:教育企業網站提供 “免費試聽課程” 報名入口,用戶報名后提示 “掃碼進小程序查看課程表”,實現雙向引流。
定期做 “雙平臺功能迭代”
按 “數據反饋” 優化:若網站產品頁跳出率高,優先優化頁面加載速度和內容排版;若小程序拼團參與率低,調整優惠力度或分享規則,且迭代時同步考慮數據互通(如網站新增的產品分類,需同步到小程序產品列表)。
總結:網站 + 小程序開發的核心邏輯 ——“協同而非孤立”
企業做網站和小程序,不是 “兩個獨立項目的疊加”,而是 “一個數字化體系的兩個端口”。從前期準備的 “需求分工”,到中期開發的 “數據互通”,再到后期運營的 “跨平臺引流”,每個環節都需圍繞 “1+1>2” 的目標。關鍵是提前明確 “為什么做”(解決什么業務痛點)、“做什么”(按平臺特性拆分功能)、“怎么協同”(數據與運營聯動),同時準備好必備資料、控制好進度與預算,才能避免 “上線即閑置”,真正發揮雙平臺的數字化價值。